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信息发布 > 生态文化体系
 
鄂尔多斯的绿色嬗变
发布时间:2011-06-28     来源:中国林业      作者:唐秀萍 通讯员:于荣刚

  

  车行内蒙古鄂尔多斯大地,无边的绿色直扑眼帘。走在鄂尔多斯市新城区康巴什的街头,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绿树掩映下的美丽鲜花,使人忘记了这是一个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一半的市区。然而,就在8年前,这里还是沙尘暴肆虐,“对面闻声不见人,白天屋里点明灯。” 连续多年的干旱,加之过度放牧导致草原严重超载,鄂尔多斯一度陷入即将被沙漠吞噬的困境,沙化、退化的草场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0%。放眼一望,赤地千里。

  鄂尔多斯的绿色变迁是如何实现的呢?

  

绿色渐变

  黑、黄、绿 鄂尔多斯曾经的三原色

  

提起鄂尔多斯,最先涌上的会是什么色彩?是漫漫黄沙?还是黑黑的煤炭?亦或是绿色的草原?

  鄂尔多斯躺在黄河母亲“几”字形的臂弯里,孕育了灿烂的河套文化,演绎了一代天骄的英雄传奇。“风吹草低见牛羊”是鄂尔多斯草原曾经的写照。

  还会想起那漫漫黄沙,想起它的煤,以及那“温暖全世界”的羊绒,

  鄂尔多斯,这个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的地方,却被沙漠紧紧围绕。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占据着鄂尔多斯48%的国土面积,漫漫黄沙成了这里常见的风景。

  漫漫黄沙掩映下,是黑色的煤炭。鄂尔多斯高原,蕴藏着全国1/6的优质煤、1/3的天然气……

  黑、黄、绿三种颜色,构成了鄂尔多斯的主色调。而对煤炭的开发以及黄沙的肆虐,也使得绿色在一天天减少。

  再加上鄂尔多斯是中国乃至世界羊绒业的主产区,羊绒制品占全国的1/3、世界的1/4。上世纪末,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得天独厚的羊绒资源加快了当地毛纺业的大发展。山羊绒“软黄金”迅速走俏,刺激了鄂尔多斯的养殖激情,发展高峰时山羊的养殖数量达到750万头(只),而当时的鄂尔多斯草场的理论载畜量只有460万只。超载就意味着大片大片的草场、植被被破坏,大片大片的黄沙开始露出狰狞的面目,逐步侵蚀昔日美丽的草原,鄂尔多斯成为全国生态状况最为脆弱的地区。

  如何变黑为绿?听起来这像天方夜谭。

  煤炭为鄂尔多斯人带来了第一桶金。

  鄂尔多斯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速较快的地级城市,也是内蒙古12个地级城市增速最快的城市。160万人口的城市,从2000年的150亿元到2009年的2100亿元,GDP增长13倍以上,鄂尔多斯仅用了9年时间。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鄂尔多斯的决策者一直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煤炭开发的始终。

  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要“依托资源而又不依赖资源”,不能走“一煤独大或一煤独秀”的路子,深入实施战略调整,既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又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一手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一手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推动资源型产业向深加工和高端化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鄂尔多斯的三次产业结构由452827调整到3.658.138.3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和谐化路子的科学结合,不仅使鄂尔多斯实现了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历史性转变,也推动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加速迈进。

  经济的腾飞为生态的反哺提供了可能。

  2006年以来,市旗两级地方财政每年平均投入近20亿元资金,用于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绿化,高标准、高投入的绿化建设,使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2007年,鄂尔多斯市出台了23条环保措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对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一系列循环利用项目,培育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初步形成煤—电及其废弃物、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等循环产业链条。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整顿矿业秩序,实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措施,使煤炭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扬尘污染得到遏制,矿区绿化也迅速恢复。

  正因为如此,虽然这里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人均GDP 2万美元,却很难见到工厂冒烟——所有的企业都进了专业园区。虽然这里以生产羊绒出名,“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却只见风吹草低,不见牛羊——这里率先实行了禁牧休牧。虽然这里是我国地级市里的产煤冠军,却很难见到黑烟滚滚的煤炭外运——加大了资源产业的延伸升级,煤转电、煤变油、煤制天然气,早就开始“从空中走”、“从管道出”了。

  如何变黄为绿?

  相比较之下,与沙漠作战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退沙退变模样。21世纪初,产业链上做文章,人沙双赢奔小康。”这首在鄂尔多斯流传的新民歌,真实地反映了那里生态的60年变迁。

  鄂尔多斯市与晋、陕、宁三省区毗邻,是我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占据着鄂尔多斯近一半的国土面积;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的54%,每年向黄河输入的泥沙量占全流域泥沙量的1/10气候条件差,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十年九旱。全市还有堪称 “地球的癌症”的砒岩裸露区两万多平方公里。由于全地区广布着第四纪形成的潜在沙漠层,一旦出现诱发沙化的因素,就会迅速出现沙漠化,生态十分脆弱。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市的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生态建设上不懈努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六十年代“种树种草”,七十年代“农林水综合治理”,八、九十年代“植被建设”,一直没有停歇。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局限,鄂尔多斯仍然没有摆脱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恶性循环。

  艰辛的探索,深刻的反思。鄂尔多斯通过不断创新,终于摸索到生态建设良性循环的入口。2000年,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奋斗目标,决定进行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代价换取经济的繁荣!由此,鄂尔多斯掀起了一场绿色风暴。

  禁牧、轮牧、休牧,让草原的40%禁牧,60%休牧、轮牧;实施“转移收缩”战略,先后转移了40多万农牧民实施“大漠披绿”和“水草丰美”工程;划定16个无人居住、总面积达2万多亩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使生态得以大面积修复;变革生产方式,改千百年遍地放养的生产方式为高效舍饲生产方式,为生态恢复和治理腾出空间;此外,还大力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治理、自然保护区等项工程建设。

  经过一代代鄂尔多斯人的努力,曾经肆虐的沙漠在一步步退却,一度枯瘦的山沟在一天天丰腴。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51年的时间,鄂尔多斯的森林覆盖率只增加了7.51个百分点。2000年建设“绿色大市”以来,全市森林覆盖率平均以每年1.17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9年完成森林覆盖率10.05个百分点,超过51年建设总和。

  2009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29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21%。与此同时,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比2000年前减少2000万吨。毛乌素沙地的治理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67%,库布其沙漠的治理面积占到总面积的17%。

  

绿色支撑

  

   巨大的生态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为林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强林惠农新政策,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以2009年为例,鄂尔多斯市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投资达到了6.8亿元。

  鄂尔多斯市几大班子领导非常关注生态建设,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发展全局考虑,特别是杜梓书记多次专题调研林业工作,对全市的生态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0年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大市”后,2005年,鄂尔多斯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林业的发展目标。

  鄂尔多斯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林业,用多目标经营做大做强林业,用现代科技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到过鄂尔多斯市林业局的人,可能会对鄂尔多斯市现代化林业建设有更直观的印象。10层的办公大楼,院内有个多达60多种珍贵物种的植物园,奇花异草,处处飘香,让人误以为是江南小镇。办公大楼内还有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展厅、林业系统首届书画摄影展展室、防火远程监控与数字林业演示中心等。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林业数字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2009年为例,鄂尔多斯投资1500万元在东胜区、准旗、伊旗和康巴什新区建立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系统,一期工程监控面积5000平方公里,重点地区的森林草原火情及人畜危害实现了适时监控。开展了全市8.7万平方公里无人机航空拍摄工作,成为全国首次大面积遥感航拍。航拍以0.20.4米的分辨率制作鄂尔多斯市全境110000的正射影像电子地图、125000的正射影像纸质地图、三维漫游影像地图和具备地形图信息的六层数字高程图,全面满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沙化土地监测、荒漠化动态监测和森林资源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需要,并为全市的国土监测、矿产资源监测、水利监测、农牧业监测、气象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2010年将启动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二期工程,在重点火险地段和区域新建27个野外监测点,新增监控面积8500平方公里,充分发挥市旗两级监控中心监测、指挥和协调功能,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综合应用“3S”技术,充分利用无人机航空拍摄和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资料,在现有基础上,再建集展示、咨询、监控、决策、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林业展示大厅,实现林业建设、保护与管理的数字化与可视化。林业监测数字化和管理科学化走在了全国林业前列。

  

绿色嬗变

  

   10年来,鄂尔多斯对生态环境不仅是治理,而是不断摸索开发。

  在长期的生态建设中,鄂尔多斯摸索了一套生态治理模式。在沙漠地区,通过‘封(封滩育草)、飞(飞播牧草)、造(植树造林)’的途径,建设‘庄园式生态经济圈’;在宜林地区,采用‘草、灌、乔’相结合的方式,为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料;在干旱硬梁区,采取‘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模式,形成了上下一体、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成功地创造了“鄂尔多斯生态模式”。

  沙产业的发展,源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从事研究工作时,一直思考如何利用沙漠资源为人类造福的问题。于是,80年代,他首次提出了“创造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科学设想。其中的“沙业”即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就是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百姓的沙业系统工程,简称沙产业。

  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在鄂尔多斯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当时,为防风固沙,当地农牧民积极种植沙柳。这种沙生植物34年必须平茬一次,平茬后单株生长范围比以前增长8倍,不平茬则会枯死。而大量平茬下来的沙柳都做了燃料,农牧民种植沙柳、平茬沙柳的积极性不高,生产、生态和生活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上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第一家以沙柳为原料的漫赖刨花板厂成立。沙柳刨花板面世之后,质量比预想的好,需求比预想的大,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飞跃期。如今,在漫赖刨花板厂基础上成立的鄂尔多斯宏业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以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为主,其他多种产业并存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漫赖刨花板厂为鄂尔多斯发展沙产业提供了现实的蓝本——按着“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思路, 鄂尔多斯市着力培养了一批依托林沙资源、带动农牧民生产的林沙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不以绿色划句号,产业链上作文章。

  几年内,鄂尔多斯以转化沙生植物为主的沙产业迅速壮大与升级。东达蒙古王集团、亿利集团、博源集团等大企业纷纷向沙漠进军。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投资3亿多元,利用沙柳发电,已建成2×15 兆瓦生物质热电厂。与此同时,东胜区在塔拉壕镇规划建设了占地2.5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沙棘产业园区,天骄沙棘资源公司与北京王致和集团共同投资 2000 万元兴建了万吨沙棘酱油、醋一期生产线。沙棘园区同时与国家水利部沙棘中心融资研制开发沙棘饮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系列产品。目前,鄂尔多斯市沙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造纸、生物质发电、饲料、饮食品、药品、化妆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沙产业体系。

  200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了29亿元、19.7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994元。占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5.6%,开创了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林业的惠民实效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201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

  当东达蒙古王集团等企业多路齐发进军沙产业之时,钱学森亲笔写信给予指导并肯定。认为他们“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2008119,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钱学森院士时,对沙产业理论高度肯定。他握着钱老的手说: “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绿色延伸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鄂尔多斯人并没有满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

  全市目前尚有2950万亩宜林地,这既是造林绿化的“硬骨头”,也是森林资源增长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潜力。

  为进一步加快鄂尔多斯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改善生态状况、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分稳定、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体系完备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林业,鄂尔多斯市提出建设“两个双百万亩”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即全市到2012年建成双百万亩针叶林(100万亩樟子松林、100万亩油松林)和双百万亩阔叶林(100万亩沙棘林、100万亩山杏林)。以城郊区、景区、园区、通道区、重点生态移民区为主营造景观林,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突出建设东胜区、康巴什新区、伊旗核心区;在其外围及重点生态区域营造生态林,以改善生态状况为主,建设生态经济林。2010年,全市计划栽植樟子松56.5万亩,油松25.5万亩,沙棘20万亩,山杏5.5万亩,共计107.5万亩。截至525日,全市共完成“两个双百万亩”生态林工程造林45.34万亩,落实资金24.34亿元。其中完成樟子松19.52万亩,油松14.67万亩,沙棘2.39万亩,山杏8.76万亩。

  2010年,伊旗财政计划投资37亿元进行绿化,其中林业局实施“四区十线一新村”绿化工程面积30万亩,投资24亿元,是鄂尔多斯市“两个双百万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伊旗人民政府在五区绿化工作中的重大举措,围绕城区、景区和通道区进行高标准绿化。现已完成造林面积21.7万亩,完成总任务的85%。园林局实施英雄公园、红海子湿地等绿化面积500万平方米,投资13亿元。

  鄂前旗依托全市“两个双百万亩”工程,在地方财政尚不足5亿元的困难情况下,投资1.1亿元规划实施上海庙工业园区道路绿化工程10000亩,营造樟子松、国槐混交林。该工程采取招投标的办法,由陕西横山大地园林绿化公司等22家企业施工,三年后成活率达90%以上方可交工。

  东胜区围绕“建设现代林业,打造森林城市”的目标,按照打造城市核心区,发展城市林业,以全市“两个双百万亩”生态林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启动了“东胜城市森林系统建设工程”和“农村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以油松、樟子松为主的城市森林建设5.2万亩。其中完成1.5米高油松、樟子松造林4.5万亩,栽植苗木320万株,营造2.5米高油松、樟子松、云杉0.7万亩,栽植苗木40万株,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近郊、罕台城乡统筹示范园、装备制造基地、铜川汽车博览园周边及109国道、旅游专线、东康快速通道和世纪大道两侧的荒山荒地被绿色树木所覆盖,绿化景观效果非常突出,生态功能已逐步显现。

  天蓝、水净、风清、草绿,经济与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使鄂尔多斯赢得了2009年中国“最具和谐发展力城市”的称号。

  踌躇满志的鄂尔多斯人没有止步,他们正坚定不移地建设“绿色大市”,全面推进鄂尔多斯林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鄂尔多斯林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