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信息发布 > 生态文化体系
 
加快荒漠治理 维系荒漠生机(写在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发布时间:2011-06-27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作者: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丁崇明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犹如一场“地球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1994617日,联合国正式通过《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简称《公约》),并于19961226日正式生效。我国政府于19941014日在法国巴黎签约,199612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公约》,由此,我国成为《公约》缔约国。

  19941219,联合国第四十九届大会又通过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每年6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每年的617日,《公约》所有缔约方都开展纪念活动。从2002年开始,联合国每年统一确定并发布“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活动主题。2011617日是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近3600万平方公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呈扩展态势。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3%,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土地荒漠化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沙区群众流离失所、生活贫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鄂尔多斯是西北干旱区向东部湿润区过度的关键区,既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又是黄河粗泥沙主要源区,我国四大沙尘暴源区之一。区域内分布有砒砂岩与黄土丘陵区、波状高原区、沙漠与沙地区、河岸滩地区四大主要生态功能区,风蚀与水蚀、风沙与水沙、沙暴与泥流时空交织交错,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鄂尔多斯土地荒漠化既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又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砂岩形成的松散风化物以及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风积物、冲积洪积物和现代风成沙等分布广泛,结构松散,易风蚀沙化,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土壤类型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干旱少雨,大风频发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植被稀疏矮小、群落结构简单,地表裸露,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土地荒漠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外,滥开荒、滥采滥挖、严重超载过牧、无控制的狩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等人类活动使得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地面的粗糙度,增加了地表风速和蒸发强度,从而加剧了干旱程度,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鄂尔多斯市荒漠化程度达到了顶点,境内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出现了“握手”地带,全市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6%以上,被水保专家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区,年侵蚀模数高达每平方公里4万吨,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约1.6亿吨。1998年到2000年,连续三年大旱,鄂尔多斯草原赤地千里,80%的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威胁着该区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绿色大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率先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标准化舍饲养殖,制定并实施了“三区”规划和“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加大了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力度,降低了生态承载压力。同时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了五区绿化、四个百万亩和减碳林等地方林业工程项目,积极扶持林沙产业企业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全市防沙治沙工作。截至“十一五”末,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00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01%森林总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比2005年底增加了884.5万亩和6.77个百分点。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分别达到了70%23%全市荒漠化面积较2004年减少了260多万亩,减幅为全区的三分之一。鄂尔多斯生态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的目标,扭转了长期以来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退化速度的被动局面,摆脱了生态建设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生态状况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被专家院士称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

  从我市现实来看,“十年九旱”、风大沙多的气候条件始终不可回避,沙漠、沙地和丘陵沟壑、干旱硬梁各占总面积48%的立地条件还将长期存在,土地荒漠化、沙化的严峻形势尚未根本改变,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防治土地荒漠化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最艰巨的任务,推进荒漠化防治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关键在于加大植被建设,依法保护林草植被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发展与荒漠化防治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依托国家生态重点工程,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区治理力度。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以水定树的原则,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潜在能力,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全面推进荒漠化防治。三是强化植被保护。继续推行禁休轮牧政策,大力实施人口转移战略,减少人为干扰破坏,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恢复。四是优化政策机制。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降低政策门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注生态、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五是坚持产业拉动。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积极打造林沙产业基地,大力扶持生态经济型产业发展,拉动地区生态建设。六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现有荒漠化防治、抗旱造林等技术和模式,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成果,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防沙治沙科技水平。七是搞好预警监测。加大对我市沙化土地监测体系及技术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我市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八是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提高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责任感、使命感,保证防沙治沙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

  防治荒漠化,事关全球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事关构建和谐鄂尔多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要实现防沙治沙的目标,既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政策、机制、法律、科技、监督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荒漠化治理,维系荒漠生机。